
全国服务热线13428780787
English
智能水表已成为智慧水务、老旧小区改造、高校能源管理等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,随着应用规模扩大,不少项目在实施后期暴露出数据不稳定、系统难对接、运维成本高等问题。究其原因,往往并非产品本身缺陷,而是前期选型与实际工程需求存在偏差。实际上,智能水表的决策不应仅停留在价格与功能参数层面,而需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综合评估。
合规性是项目验收的前提
根据相关实施细则,凡用于贸易结算(即向用户收取水费)的水表,必须具备CPA(型式批准)证书,并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。缺少任一条件,即便设备运行正常,也无法通过审计或财政验收。
因此,在招标及技术规范中明确要求提供有效的CPA证书编号、检定报告及地方计量部门认可文件,已成为项目合规的基本保障。
通信可靠性需实地验证
尽管NB-IoT、4G等无线技术已广泛应用,但实际部署环境复杂多样。地下管井、老旧砖混楼宇、泵房等场景普遍存在信号衰减问题。部分项目因未进行前期通信测试,批量安装后出现大量终端离线,被迫返工。
当前较为稳妥的做法是:在正式采购前,选取典型点位开展7–15天实地通信压力测试,确保日均数据完整率不低于90%。对信号薄弱区域,可结合LORA自组网、信号增强器等方案灵活应对。

协议开放性影响系统集成效率
智能水表的价值不仅在于采集数据,更在于能否融入现有管理平台。若采用私有通信协议,后期对接往往需要额外开发中间件,延长工期并增加成本。
目前,主流项目普遍要求水表支持CJ/T 188等行业标准协议,并提供完整的通信文档。部分大型项目还会组织预联调测试,以验证数据接入的可行性与稳定性。
全周期成本优于初始采购价
智能水表的采购成本通常高于传统机械表,但若综合考虑人工抄表、纠纷处理、漏损排查等隐性支出,长期效益可能更为显著。
值得关注的是,电池寿命、故障率、通信流量费用等后期因素,同样影响总拥有成本(TCO)。部分项目已开始要求供应商提供5年运维成本估算模型,涵盖电池更换周期、预期故障率及服务响应机制,以支撑更科学的采购决策。
技术服务能力决定项目可持续性
设备稳定运行离不开及时的技术支持。尤其在千户级以上项目中,一旦出现批量异常,若供应商缺乏本地化服务团队,故障处理周期将大幅延长,影响用户满意度和项目口碑。
因此,越来越多采购方将“是否具备区域技术服务能力”“是否承诺48小时内现场响应”等条款纳入评标标准,确保项目交付后仍能获得有效支撑。